林长制的工作总结十篇-k8凯发

时间:2024-01-20 16:59:30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1

今年是我县林长制提升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加强打造林长制升级版,努力达到“深化林长制,实现林长治”的目标。现将我县林长制工作总结如下:

一、开展工作

(一)领导重视。我县高度重视林长制工作,县委书记、县级总林长杜少华总林长令2次,安排部署森林督查工作及林长巡林工作。6月17日,召开2021年全县总河长总林长会议,制定《武宁县林长制工作要点》等文件,为林长制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了有力指导。

(二)巡护管理。我县大力加强专职护林员巡护管理工作,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专职护林员,对专职护林员巡护进行每日通报,每月督办,已督办函2起。对巡护不到位的专职护林员进行督查督办,对不履职履责的专职护林员进行更换,确保“山有人管、林有人护、火有人防、责有人担”。

(三)制度更新。对规范制度建设做好年度更新工作,更换了县级、乡镇级、村级林长制公示牌和更新了县林长办规范制度建设,明确每年的重点工作和任务。

(四)督查培训。为做深做实林长制工作,我县对部分乡镇林长制工作进行了督查,并对专职护林员进行现场培训,增强其履职履责能力。

(五)开展宣传。为营造林长制氛围,我县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宣传活动,例如4月1日联合生态环保局开展爱鸟周宣传活动、5月22日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活动。通过活动极大提升广大干部群众对有关政策的了解,增强对野生动植物、林地湿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为全面深化林长制,实现林长治奠定良好的生态基础。

二、主要问题

(一)巡护率不高

(二)乡镇制度更新不及时

三、下步打算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2

2020年以来,我局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实行林长制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自然资源工作实际,以“林长”为核心,以“制度”为保障,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生态区域内林长制工作督查指导,积极配合林业、林长办等部门推进林长制改革,林长制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现将2020年林长制工作情况及下一步工作谋划汇报如下:

一、工作总体情况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局林长制工作领导,结合实际,及时调整成立局林长制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林长制办公室,明确专人为联络员。领导小组适时召开会议,部署调度林长制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难点问题,协调落实生态责任区域林长制工作各项任务,全面推进林长制改革。

(二)明确林长制责任分工

根据县林长制工作要求,研究制定局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工作目标,成立工作小组,强化责任分工,充分发挥基层国土所优势,加强与当地乡镇部门配合,提升群众“护林、护绿”意识,形成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的林长制工作发展良好氛围。

(三)全面推进林长制工作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凝聚共治力量。

充分利用标语条幅、会议培训、工作qq和微信群等宣传媒介,提高系统职工对林长制工作重要性认识,结合土地执法巡察,广泛开展送政策、送宣传、送服务,推进林长制工作进基层各项活动。及时曝光违法占林、破坏林地等违法典型案例,向社会公布我局

“副林长”职责和k8凯发的联系方式,接受群众监督,引导群众自觉爱绿护绿。

二是严格执法巡察,维护共建成果。

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林地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划分责任区范围、落实责任到人,不定期开展土地动态巡查工作,形成动态巡查监管网格,对各国土所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将林地管理范围内土地利用监管纳入日常土地动态巡查管理,持续保持巡察高压态势,严厉打击林地管理区域内私搭乱建和违法占地等违法用地行为,遏制林地土地违法势头,严守耕地红线。正确处理好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扎实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在抓好土地管理和利用等各环节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管理违法用地查处、闲置用地清理力度,从源头上加强管控,保障林地等基础性自然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

三是强化废弃矿山植被恢复治理工作。

依据《hs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2020年度完成了hs县g远工贸有限公司g山镇牛g冲村夹石沟石料厂、ah省中和矿业有限公司hsg五庙饰面花岗岩矿等2处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并于2020年6月13日组织了专家验收。

四是督促协调保障林业生态建设用地。

从严控制非基础建设项目占用林地,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入手,加强对建设项目选址先期的引导,各项建设尽量不占或少占林地,必须占用或征收林地的,应当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禁止毁林开垦、毁林挖塘等将林地转化为其他农用地,在农业综合开发、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过程中,不占林地。

五是加大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森林资源保护力度。

为全面规范石料、石材开采加工秩序,严厉打击无证开采、私挖滥采、非法加工经营等违法行为,切实增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服务功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ah省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按照“属地管理”、“谁破坏、谁复垦”、“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宜草则草、宜景则景”的原则,全面推动全县16家石材石料开采加工企业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截止目前,7家石料加工场点已由属地乡镇政府组织治理,县督查局牵头组织林业、环保、水务、国土等部门已对治理情况进行联合督查验收,其中合格58家;被征用为建设项目用地9家,不需要复垦复绿。9家领取《采矿许可证》的企业,4家已完成治理任务,1家拟规划为招商引资企业用地,3家正在治理,1家正在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进行相关资产处置。

二、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是存在主动性不够现象。

林长制改革工作中思路不够清晰,措施不够有力、监督不够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够显著。

二是少数建设项目存在少批多占等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杜绝此类情况的发生。

三是齐抓共管力度不够。

全民参与、社会共管的社会氛围尚未真正形成。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一是推进重点工作实施。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3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天保工程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填报工作的重要性

天保工程是林业建设的标志性工程,同时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德政工程。1998年10月,我市古蔺、叙永、合江三县列入省级天保工程试点县,全面停止天然林采伐。2000年10月,我市四县三区全部纳入并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1998年至2008年,全市累计投入天保工程资金35506.9万元,其中:中央投入28392万元,地方配套资金7114.9万元。全市累计完成生态公益林建设任务108.21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3.82万亩,飞播造林9.9万亩,封山育林64.49万亩;完成种子园和母树林基地建设8个,面积5150亩,其中:母树林5000亩,种子园150亩;对651.69万亩森林依法实施了常年管护;实施政策性社会性补助101人,养老保险补助3528人,医疗保险补助2717人,失业、工伤、生育1950人;对2606名富余人员进行了分流安置,其中一次性安置职工510人。圆满完成了天保工程各项建设任务。实现“五年初见成效,十年大见成效”的目标。但从我市实施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投资标准过低。二是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未解决。三是集体林和林农补偿缺位。四是工程建设质量不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今年的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延长天保工程实施期限,完善政策、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开展植树造林,提高森林覆盖率。”国家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天保工程实施的总体构想是“促改革、保民生、搞补偿”。目前,国家林业局会同有关部门正在制定二期天保工程实施方案和相关政策,准备年底前提交国务院研究,明年进国家财政盘子,后年正式实施。因此,本次天保工程的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的填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总结得全不全面,问题提得准不准,政策建议是否符合实际,报表填报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全市第二期天保工程实施资金的争取,关系到全市广大林业职工和林农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全市林业的长远发展。本次天保工程总结和报表的填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各区县必须高度重视,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把它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集中精力,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此项工作按期保质保量完成。

二、明确任务要求

(一)切实做好天保工程总结

1、总结的主要内容。包括工程实施主要情况、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建议。

2、突出总结重点。各区县要在对天保工程全面总结的基础上,对天保工程实施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总结,深入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立足长效机制、长远发展、林区稳定的高度来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后续政策明确建议,如建设规模、标准、资金需求等。这里,提几个问题供大家参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与森林管护的关系问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和标准问题;森林管护中存在的问题;公益林建设结构问题和补助标准过低问题;林业职工社会保障问题;林业基础设施(水、电、路)建设问题,重点是森林管护站点的设置标准、规模、布局;国有林场体制机制改革问题;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林业站、木材检查站)职工出路问题;重点林区林农生产生活问题;国有林场和林区后续产业发展问题。

3、注重总结方法。各区、县在总结时,要兼顾点面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内外结合三个方面,认真剖析总结材料。

(二)认真填报后续政策报表。一是组织各实施单位,认真对照填表说明填报。二是实事求是,报表要准确无误,不得虚报,尤其是资源数据、职工人数要准确,不得前后矛盾。

(三)时间要求。各区、县林业局于4月25日前将天保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文字报告、后续政策报表、典型案例剖析材料派专人送市局审校。上报材料需主要领导签字加盖公章。

三、精心组织,切实做好天保工程总结和后续政策报表的填报

(一)落实责任,确保质量。主要领导直接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填报单位主要领导要对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负责。

(二)层层把关,严格审核。

此外,再强调一下2008年新增林业投资项目建设工作。截止2009年3月31日,全市已完成造林任务13万亩,占计划任务13万亩的100%;完成中央投资1093.25万元,仅占计划投资2080万元的52.56%。从工程项目实施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资进度慢于工程建设进度。目前,我市建设任务13万亩已完成,但投资仅完成了52.56%,投资进度明显慢于工程建设进度,而且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完成投资94.2%。二是有的区、县造林小班出现工程重叠、移位、界线不明现象,个别小班还有未造林现象。三是项目建设基础工作不扎实,特别是档案工作,造林作业设计不规范,未按工程建设要求编制。

当前,各区、县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抓紧开展自查验收,保证完成投资。各区、县要立即开展自查验收工作,并形成自查验收报告,抓紧将资金用出去。对查出的问题即时整改,并完善相关资料。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4

一、工作目标

2013年,全镇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的主体改革任务。同时,通过完善政策措施,健全服务,规范管理,到2012年底,初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逐步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

二、工作步骤和时间安排

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原则上按照四个阶段推进。

(一)组织准备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3月)

1、成立组织机构。镇里成立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副镇长任副组长,农委、管区书记任成员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镇农委,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全体人员负责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协调和指导等日常工作。各村要成立3-5人组成的林改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委会主任任副组长、村民代表等组成的林改小组。

2、认真动员部署,搞好试点。3月上旬召开全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动员大会,会后选择1-2个村为试点,积累经验后全面推开。

3、广泛宣传培训。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重大意义,发动群众踊跃参与和支持林改。层层开展政策业务培训,使参与改革工作的人员掌握政策法规和操作规程,顺利开展工作,确保改革质量。

4、物资和技术资料准备。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备好外业调查、内业整理、档案保存工作所需的仪器设备、技术软件、地图表格、合同文本、登记台帐、档案橱柜等物资和技术资料。

(二)制定方案阶段(2013年4月至5月)

深入调查摸底。在县、镇林改办的指导下,以村组为单位,由村林改工作小组负责组织进行。

1、对已承包的林木、林地的承包情况进行调查登记。收集所有涉及林权的表册、合同等权属证明材料,实地核实本村(组)林地林木资源状况。调查内容包括:承包人基本情况、面积、座落、地类、林种、树种、林龄、林相等。填写调查表格,并统计汇总。

2、对社会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总人口、总户数、农业人口数、林业收入等统计汇总。

3、对过去承包关系依法进行审查认定,并做出初步审查意见,初步审查意见分为“确认承包关系”、“需完善(补签)合同”、“依法处理”三种结论。

调查摸底要做到集体林地无漏登、无权属不清,无“四界”不详,无面积不准,无林种不实。调查摸底结果要公示7天。

(三)实施方案实施阶段(2013年6月至7月)

1、妥善处理原承包关系。村林改工作小组按照林改实施方案,依法对原承包关系作出处理。对手续完备、程序合法、合同规范的,依法确认承包关系;对合同不完善的,依法完善后予以确认;对没有签订林地、林木经营合同的,依法补签;对未经合法程序获得的林地、林木经营权,群众意见较大的,可通过法定程序修改合同,调整利益分配办法解决,也可依法通过其他途径和办法解决。

2、分类造册,建立台帐。对家庭承包林地、通过其他方式(拍卖、出租、承包等)流转的林地(木)分别建立台帐,统计汇总。台帐上工作人员要签字,村要盖章。

(四)确权发证阶段(2013年8月至2013年11月)

1、申请林权登记。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将《承包合同》和承包人《林权登记申请表》及其它需要的文件材料,报镇政府审核。经镇政府审核同意后,报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审查。

2、调查林权纠纷。对林权存在争议的林地、林木资源,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进行调处。各管区和村民委员会要切实负起责任,把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3、登记审批发证。确权完成后,镇政府将审核无误的林权登记材料报县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的要求,核实登记、微机录入后报县政府批准,发放《林权证》。因林权流转或其他原因使林权灭失的,依法办理林权注销登记。对过去发放的有效证明,登记全国统一样式的《林权证》。

(五)归档验收阶段(2013年12月)

1、立卷归档。确权发证完成后,镇、村都要建立林权档案。档案材料实行集中管理、统一建档,配有专门库房或专柜,有专人负责接收、整理、立卷、归档和保管。林改资料要及时收集,及时归档。

2、检查验收主体改革完成后,村、镇要逐级开展自查,搞好工作总结,上报林改工作总结和请求验收报告材料。省、市、县林改领导小组对改革进行检查验收。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组织实施情况,方案制定情况,合同签订情况,实地勘界情况,确权发证情况,纠纷调处情况,档案管理情况和群众满意情况等。

三、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发以及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和全省林业改革与发展会议精神,深化农村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各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讲政治,顾大局,切实增强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林改工作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来抓,及时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遇到的问题,确保我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林业部门要深入基层,搞好政策服务,加强对林改的政策指导和检查督促。财政所要保证林改经费足额到位。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舆论宣传和引导,营造人人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各金融部门要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共同推进林改工作。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5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加强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组织领导。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艰巨的系统工程,改革的成功与失败都将直接影响我乡的林业发展。为此,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3月份,乡政府下发《关于推进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按照“乡镇组织,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工作机制,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改革范围、基本原则、方法步骤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部署,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作为我乡的年度目标任务考核。成立了**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由乡长梅楠同志任组长,分管乡长刘登钊任副组长,成员有:财政、林业、国土、广播、司法等有关单位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乡林业站,具体负责全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各村和各小组也相应地成立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并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每个村都由驻村干部和村“两委”共同组织实施林改工作。

(三)握原则,尊重民意,因地制宜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按照两个原则来开展:一是改革既要积极稳妥推进,又要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国家生态效益和集体林农经济效益稳定增加。二是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创造精神,本着自愿结合、平等公开、合理公正、有偿流转的原则,促使集体林产权明晰化、经营商品化、投资多元化、权益稳定化,保证改革不留后遗症。在改革开展中我们本着尊重民意、尊重历史、尊重现实,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解决具体问题。

(四)强化协调,合理调处矛盾纠纷。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坚持依照法律、法规、政策办事,严格遵循《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妥善处理改革过程中碰到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具体问题,切实做到依法办事。集体林是全体村民的共有财产,对于集体财产的处置必须严格依法并充分尊重大多数村民的意愿,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包办代替,不得以行政手段强行干预。同时注重对矛盾纠纷的调处,按照林改有关要求来调解矛盾纠纷。由于实行依法办事和阳光作业,我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实施以来,群众对林改十分支持,因此林改工作开展得有条有序。

(五)林改经费保障情况。在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压缩政府公务预算核拨,拨出林改专项经费1.5万元,用于业务培训,购置办公用品,为我乡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提供坚强保障。

二、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计划

经过前一阶段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林业发展的基础工作,更是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总结我乡开展集体林权改革所取得的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这项工作本身的复杂性,艰巨性,加上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改革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我乡林地面积大,地形复杂,均山到户的小宗地多,小宗地划分不规范,外业勾图难度大,进度缓慢。

二是村、组干部及群众,对林改的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工作职责划分不明,履职不到位,宣传发动走过场,实施方案照搬照抄,没有群众讨论通过,缺乏可操作性和合法性。

三是村级林改经费不足,矛盾纠纷多,调解难度大。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6

一、基本情况

幅员面积99.4平方公里,总人口46232人(其中农业人口36766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全镇11个行政村,4个社区,81个社,14488户,林地面积64634.44亩(其中:森林面积38333.34亩、退耕还林地面积26301.1亩),森林蓄积74982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0.8%。

二、主要做法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工作艰巨,我镇又是林改试点乡镇,改革的成效直接影响我镇的林业发展。为此,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摆上议事日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成立了镇林改工作领导小组,镇党委书记亲自挂帅任组长,镇长、分管副镇长作为副组长直接抓。二是明确职责。设立办公室,由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实施日常工作;设宣传组,由镇宣传委员负责宣传工作;设林改工作小组,由农业服务中心专业人员组成,开展具体工作;设林权纠纷调解小组,由镇综治办组成,负责调解纠纷;设后勤保障组,由镇党政办、镇财政所组成,负责后勤保障。并将此项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以增强责任。三是加强骨干力量。以镇农业服务中心专业技术人员为主,抽调镇其他部门精英充实队伍,全力以赴开展林改工作。四是落实措施。镇党委政府制定出“林改小组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图”、“设备管理办法”、“档案管理办法”,以强有力的机制,保障林改工作顺利进行。

(二)加强学习,广泛宣传,深刻领会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和法规

年月政府召开林改工作动员大会,先是组织林改工作人员,村(居)三职干部集中学习林业的法律法规和改办林改工作手册等。深刻理解掌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改革范围、基本原则以及方法步骤,从而确保改革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媒体宣传,如广播、有线电视、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墙报、宣传车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减少改革阻力,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

(三)推行“三九林改工作法”,确保主体改革落到实处

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主要体现在发证上,而林权证的关键在确权勘界。首先在勘界前以小班勾图为切入点,镇政府聘请业局7名资深专业人员进行小班实地勾绘,做到精准无误。在勘界中以镇林改工作组,本村及相邻村组干部、农民代表、技术人员到实地确定四至界线进行制图,在现场勘查结果无异议后,由现场有关人员签字盖章认可,然后进行第一次公示。期限不少于30天,期满无异议后,召开社员大会,表决通过林地面积分摊具体操作办法,对外业勘界的面积进行分摊、挖沟、埋桩,确定好每户四至边界,填写宗地位置示意图和小班分户登记表,由每户签字认可,再对小班分户情况进行第二次公示30天。在期满无异议后,镇、村统一组织人员填写《林权登记申请表》、《森林、林木、林地权属登记表》和林权证。本次林改共确权勘界林地面积38204.07亩,填发林权证7916本。

(四)引导林地集约流转,推动林下种养殖业

按照林地流转程序召开村(居)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制定出祥实可行的林地流转方案,同时报镇林改办备案。目前,我镇完成林地流转7858.42亩,实现任务117.29%。由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了经营权,林下种养殖业也随之在我镇悄然兴起。已发展了凉水2组“山丘条”土鸡生态养殖场,凉水7组“塆仔土鸡养殖场”等林下生态养鸡场26户;老土5组“渣口石”良种羊繁殖场等林下养羊场17户;老土1、2组林下种植天麻、木耳等5户。目前,我镇林下种养殖业初具规模,相继投产,逐步形成现代林业雏形。

(五)完善档案资料,建立长效机制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7

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今天市委、市政府在这里召开全市林业工作会议。准确分析我市当前林业工作形势,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林业改革发展工作,促进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刚才,俊安局长对林业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安排意见,市中区、沙湾区、沐川和马边县分别交流了林业发展工作经验,经验值得大家借鉴,最后晓亭书记还将作重要讲话,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下面,先讲四点意见。

一、效果显著,总结过去。

中央、省委首次召开了林业工作会议,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充分肯定了60年来全国、全省林业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系统谋划了未来林业改革发展大计,意义十分重大。同全国、全省一样,近年来,通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和林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市林业保持了森林资源明显增长,生态环境继续改善,产业发展态势迅猛”良好势头,建设生态文明、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助农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巨大贡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示在一是森林资源增长迅速。2010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1122.9万亩,比1998年底增长23.7%有林地面积达898.4万亩,比1998年底增长34.3%活立木总蓄积量达5260万立方米,比1998年底增长17.7%森林覆盖率达到54.2%较1998年提高11个百分点。二是林业重点工程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市先后实施了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世界银行贷款林业项目工程,天然林资源维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等,并形成了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四旁植树、义务植树、社会造林为补充的国土绿化新机制。尤其是1998年以来的十余年间,全市共争取林业重点工程建设资金近20亿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195.32万亩,其中退耕还林92.22万亩,荒山造林97.6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完成天保工程建设421.43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4.32万亩,封山育林280.45万亩,飞播造林15.9万亩,人工促进更新0.76万亩。对全市863万亩森林资源实施了有效管护。完成了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界定工作,将541.5万亩森林纳入了国家重点公益林,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48.22%三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维护。建成了马边大风顶部级自然维护区,峨边黑竹沟省自然维护区、金口河八月林县级自然维护区,峨边黑竹沟、沙湾美女峰部级森林公园和碧山湖等4个省级森林公园,自然维护区面积达5.05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9%大熊猫、羚羊、四川山鹧鸪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得到有效维护。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全市集体、个人林地(林木)已确权682.3万亩,占应改面积的96.3%确权59.98万户,户率99.9%核发林权证58.17万份415万亩,占应改面积的58.6%全市林地流转80余万亩,占万亩可流转面积的11%为我市林业健康可继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五是森林维护效果显著。全面落实了领导干部维护和发展森林资源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严管林”方针,突出抓好以乱征滥占林地、乱砍滥伐林木、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为主要内容的林业“三乱”治理和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林木采伐、林地征占用管理已步入法制化轨道,森林火灾损失率、森林病虫害受灾率连年控制在国家和省定标准以内。防止松材线虫病传入、控制疫情扩散方面取得显著成果,全省重点防控区为数不多的无疫点、无疑似松树发生市。六是林业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市工业原料林总规模已达418万亩(其中:木纤维林279万亩,竹林139万亩)商品林蓄积量达1894万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位。全市现有木竹经营加工企业801户,其中木竹材加工企业519户。建成了以四川永丰、犍为凤生、沙湾福华为龙头的林纸工业,以吉象、沙湾太福、井研华象为龙头的林(竹)板工业,以三江生化为龙头的林化工业,形成了林纸、林板、林化工“三分天下”格局。年产中纤板12.5万立方米,强化地板510万平方米。2010年,全市林业社会总产值首次突破60亿大关,达到62.5亿元,全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取收入达399元。林业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以上成果的取得,市坚定不移地走“大生态、大林业、大产业”结果,市坚持生态维护与资源利用并举,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进的结果,也是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团结协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此,代表市政府向奋斗在林业战线的全体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参与林业建设的全体干部,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寻找差异,分析问题。

也必需清醒地看到市林业发展与建设生态大市、经济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充分肯定成果的同时。还有较大的差异,与我这样一个林业资源大市的地位相比,还很不相称。一是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林业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滞后,产权不明晰,森林、林木、林地流转不规范,资源评估、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森林资源不能有效地向森林资本转变。林木采伐管理过死,影响了林农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制约了林业发展。二是维护和发展矛盾突出。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单产偏低,不能有效满足林产工业发展的需求。随着我市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林产品需求的不时增长,维护和发展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三是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平丘地区工业原料林树种还比较单一,全市还存在相当一局部低产低效林亟需改造;四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展不平衡。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县(区、市)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自查验收工作,个别地方林地勘验面积率和发证面积率还较低;五是林业产业实力不够强。大资源,小产业”状况依然没有改变,粗加工林产品仍占较大比例,林农来自林业的收入还比较低,林业的比较效益还没能充分发挥进去。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加快林业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必需要认清形势,切实增强加快林业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全力做好各项林业工作。

三、明确目标,理清思路。

市林业正处于加快由激进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当前。面临又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央、省、市对林业的重视前所未有,对林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社会民众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因此,一定要看清这些有利形势,调整工作思路,明确奋斗目标,坚定发展信心,强力推进林业三大体系建设。

(一)理清工作思路。今后一个时期。始终坚持一手抓生态建设,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造林绿化,一手抓资源保护,一手抓依法治林,一手抓科教兴林。为此,市新时期林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维护和培育森林资源为中心;坚持走“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林业发展道路;切实抓好天然林资源维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维护和自然维护区建设三项林业重点工程;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加快林板、林纸、林化工、生物质能源四大林业支柱产业发展;切实做好统筹区域发展,深化林业改革,实施科教兴林,维护森林资源,促进林农增收等重点工作。

(二)明确奋斗目标。新的历史时期。努力构建功能完备的生态维护体系,发达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先进的森林文化体系。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林农增收。2012年,全市按新标准计算的森林覆盖率要由目前的48.94%提高并稳定在50%左右;有林地面积要由目前的898万亩增加到950万亩以上;活立木总蓄积量要由目前的5260万立方米上升到5600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要由目前的62.5亿提高到100亿元以上,力争实现翻番,达到120亿元;全市工业原料林基地规模要由目前的418万亩扩大到440万亩以上,林板生产能力、造纸(制浆)能力要由目前的16万立方米、22万吨分别提高到50万立方米、50万吨;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取收入由目前的399元提高到600元以上。

四、狠抓落实,增添措施。

经历着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产业并举的历史性转变。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当前我市林业正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期。必需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速实现由激进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全面推进我市林业跨越式发展。

(一)扎实抓好生态建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才干确保退耕还林不反弹,才干巩固建设效果,也才干维护农村的稳定。要深入研究和积极争取退耕还林后续政策,坚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各项配套措施,确保退耕还林工作健康顺利推进。要强化对野生动植物的维护,重点抓好自然维护区能力建设,有效维护和增加生物多样性。要加快2010年雨雪冰冻受灾林木清理,并采取植苗造林、封山育林等方式,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改善受灾地区生态环境。要坚持抓荒山造林、四旁植树和封山育林,深入耐久地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要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掀起城乡绿化新热潮,要积极开展森林乡村、绿化模范创建活动,实施“身边增绿”工程,重点抓好部门绿化、单位绿化、道路绿化和小城镇绿化,不时改善人居环境。

(二)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坚持“生态兴产业、产业促生态”发展道路。毫不放松林业产业发展。建设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用新的经济思想和经营理念,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发展生态经济双赢的新型林产业。要围绕我市中心工作,站在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加强对生态经济产业的领导,思想上更加重视,措施上更加有力,工作上更加落实。要用抓工业的思想和方法抓好林产业建设,尤其要在抓好龙头企业带动、规范化生产、市场化经营、服务体系支撑四个方面下功夫,促进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共生共荣。要结合各地实际,力争在工业原料林培育、种苗产业、林产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四大产业的发展上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各有关部门要搞好分类指导,通过政策引导和示范带动,协助广大群众发展林业后续产业。加快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业,提高林产品附加值,增强林产品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要积极延伸产业链条,面向市场开发新产品和终端产品,提高森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要大力实施林业品牌战略,着力推出一批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林产品,做大做强我市林板、林纸、森林旅游等优势林业产业。

(三)深化林业改革。要消除我市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一是实施分类经营改革。去年,根据国家林业局和省林业厅安排安排,市全面开展并按期完成了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全市共区划生态公益林面积541.5万亩,占48.22%区划商品林面积581.4万亩,占51.78%各地要依照区划效果对两类林种实行不同的经营管理机制。对生态公益林,要依照公益事业进行管理,突出严格维护,落实管护责任,以政府投资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提高生态和社会效益。对商品林,要依照基础产业进行管理,放活经营,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扩大经营者的自,逐步实现经营者按市场需求自主经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按时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任务。要认真依照中央、省、市的要求,进一步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力度。市总的要求是2011年11月底前各县(区、市)务必完成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任务和自查任务。已经完成主体改革的县区,要抓紧做好收尾和自查工作,省、市将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抽查。三是积极探索国有林场改革。国有林场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仍然处于生存难、发展难、稳定难的状况。必需靠改革找出路,向机制要活力,大胆开拓,深化改革,大力创新企业管理体系,完善内部运行、竞争和分配机制,增强发展活力。

要注意解决一些地方存在流转面积过大、时间过长、费用过低的三过问题”防止农民过早失山失地。要在完全“自愿”前提下,需要强调的林权流转工作中。严格“依法”充沛“有偿”保证农民成为林地物权的临时受益者和国家增收对林业投入后的收益分享者,让农民在林权流转中得到更长远的不时增长的回报。要从政策导向、制度设计、工作引导上突出和发挥农民主体地位,带动和促进农民继续稳定增收、产业继续稳定发展。林权流转不跟风、不攀比、不评比、不表彰。

(四)加强森林资源管理工作。要加强林地维护管理和资源利用的监督检查。适时组织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的专项斗争。

(五)坚持实施科教兴林战略。要加大低产低效林改造力度。重点是推广应用优质树种选育、种苗快速扩繁、工业原料林定向培育、无公害丰产栽培等一批成熟技术,提高我市林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含量,改变我市平丘地区工业原料林树种比较单一的格局。大力开展林业新技术研究,大力增强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兴办林业科技产业和产业开发试验示范基地,实现科技绿山、科技富民。要加强对林农的技术指导和培训,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广泛传达林业科技知识,大力提高林业科技的应用水平,重点培养农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林业实用人才队伍,发挥他科技示范和带头作用,努力推动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培养新型农民。

(六)加强森林防火。坚持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和伤亡事故发生。林业部门要担负起森林防火的主要职责,全面加强森林管护,时刻坚持高度警惕,积极做好应急准备,切实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大力配合,切实履职尽责,共同打好森林防火整体战。各县市区要及时调整和完善防火应急预案,做好人员、物资、经费等各项准备,进一步健全完善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各级各类防火责任制度,抓好重点林区村森林防火专职巡山员制度和村民轮流值班制度的落实,加强火源管理。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各级政府和护林防火指挥部主要领导同志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靠前指挥,果断决策,组织精干力量迅速扑灭。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8

一、具体目标

按照“预防为主,积极消灭”方针,从全面强化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氛围、强化火源管理和强化责任意识入手,切实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坚决遏制春季森林火灾高发态势,实现“两个确保”(即:确保不发生森林火灾,确保无人员死亡事故),全面夺取全县森林防火工作新胜利。

二、主要内容

此次开展创建“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市县”活动主要内容是:1、县森林防火指挥部要召开有各乡镇场负责同志参加的创建活动动员会议,制定活动方案,结合本地实际,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2、县乡镇场各组织一辆森林防火宣传车巡回宣传。3、每个行政村召开一次村民大会,学习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和省政府《致全省农民朋友的公开信》以及省森林防火总指挥部、省公安厅联合下发的《紧急通知》。4、每人中小学校每周组织一堂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课。巡山员并鸣锣宣传。5、在进山路口和风景旅游区张贴一批森林防火宣传标语。6、每个进山路口落实一名巡山员严防死守。7、加强痴、呆、老、幼和精神病人的管。8、要落实责任制,分管领导具体抓,各级干部分片抓,分工到人,责任到位。9、县委办、政府办、防火办成立查组对活动落实情况和野外火源管理进行督查。

通过以上“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市县”活动,落实整改措施,全面消除火灾隐患,完善应急机制,努力提高我县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能力,实现“两个确保”。“三个一样”和“七个不准”。

三、活动时间

本次活动从2012年2月10日开始,至4月30日结束。

四、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成立开展创建“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市县”活动领导小组,县森林防火指挥部指挥长、县政府县长同志任组长,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副指挥长、县政府副县长同志、林业局局长同志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县森林防火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县防火办主任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场街道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活动的具体组织和实施工作。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9

关键词:林业;投融资;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长期以来,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对自然的依赖较大,造成林业投入的风险性较大,致使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林业、制约林业发展的难题。尽管中央政府对林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也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长期以来对林业投入的不足,但中央财力有限,现有林业资金仍然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和林业生产的需要。在当前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市场态势及体制背景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情况下,如何树立新的投融资观,转变财政支持方式,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以制度创新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林业建设等,是新时期林业建设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林业投融资现状

我国林业投入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投入、专项贷款、林业自筹资金以及外资投入等方式,其中国家财政投入占据主导地位。2007年林业系统实际到位各类建设资金793.68亿元,比2006年增长25.78%;资金到位率为93.15%,与2006年基本持平。其中,中央林业资金522.46亿元,占全部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65.83%,同比下降5.34%。在中央林业资金中,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24.10亿元,同比增长97.87%;国债资金56.87亿元,同比增长15.52%;中央财政专项资金331亿元,增长10.26%;其他国家预算内资金110.49亿元,增长26.32%。实际利用外资规模达到7.86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0.64%,占全国利用外资总水平(826亿美元)的0.95%。其中,国外借款1.69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5.81亿美元,无偿援助0.37亿美元,分别占林业实际利用外资总规模的21.49%、73.86%和4.65%。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达到645.75亿元,比2006年增长30.25%,其中,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29.72亿元,同比增长31.4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1.24亿元,同比下降19.37%;森工其他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79亿元,同比增长67.48%;国家投资完成448.61亿元,占全部林业投资完成额的69.47%。

从结构看,营林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21.71亿元,比2006年增长29.93%;森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04亿元,同比增长38.96%。在林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中,营林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15.11亿元,比2006年增长30.66%;森工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4.62亿元,比2006年增长77.64%。营林基本建设和森工基本建设投资比由2006年的57∶1调整

为42∶1。

二、我国林业投融资体制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投入相对不足。我国林业投入的绝大部分来自于国家财政,近几年来国家对林业的投入虽有增长,但数量有限,与林业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形势和林业产业建设肩负的任务相比,还存在突出的矛盾。投资总量不足仍然是制约林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林业投入总量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距,远不能满足林业生态建设的客观需要。例如,全国林业生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九五”计划投资规257,131亿元,而实际投资只有167亿元,缺口达90多亿元。根据林业“十五”规划,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森林防火、森林公安、森林病虫害防治和林业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国家投资分别为58亿元和243亿元,年均1,116亿元和4,616亿元。而2007年这两项投资实际却仅为 211亿元和616亿元,资金满足程度只有18.1%和14.2%。同时,有限的财政资金主要集中在工程建设上,而投向后续管护的比例很低,严重影响了林业建设成效的巩固,不利于森林生态效益的持续发挥。

(二)资金结构不合理。从资金来源结构看,林业建设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财政资金,而利用银行贷款、外资以及引导社会闲散资金进入林业建设力度较弱,多渠道参与林业建设力度不够。2007年中央林业投入占了林业建设资金总量的73.65%。除中央林业投入、林业治沙贴息贷款、育林基金和外资中的无偿援助和借款外,非政府因素投入到林业的资金仅包含了外商直接投资的3.54亿美元、林业自筹资金中的18.8亿元和林业其他资金33.26亿元中的一部分。

从资金使用结构看,由于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投入,决定了林业建设资金的使用方向主要投向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生态建设中又主要用于了造林方面,对中幼林抚育、森林资源保护、病虫害防治、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受资金总量和其他原因的制约长期得不到重视,客观上形成了建设与巩固、造林与保护不相协调,从而影响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林业建设成效的巩固。在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宏观政策背景下,由于生态建设工程资金需求量大,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有太多的资金投入到对林业产业建设的扶持上来。加之森林资源管理政策的制约和林业长周期、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使得林业产业发展很难从市场其他渠道获取所需要的资金,这就使得对林业产业体系的投入基本处于萎缩和停滞状态。

(三)资金管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虽然国家对天保、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工程明确规定了“任务到省、责任到省”,但需要国家投巨资进行生态建设的地方往往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方,地方财政本来就十分紧张,无力对重点工程的实施予以地方配套,因此使得地方的首要目标是怎样争取到尽可能多的中央投入资金,其次才是怎样使用和管理,怎样应付中央的检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启动了17个林业重点工程用于推动生态环境建设,为了便于管理,2000年整合为5大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即便是如此,一个省、一个市或一个县都可能同时有几个国家投入的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而每个工程资金又都要求专款专用,封闭运行。这样的局面,一方面为地方弄虚作假骗取资金提供了条件,造成了工程实施中资金被挪用,或谎报面积骗取资金的案件屡见不鲜,也造成了林业建设资金的大量浪费和无效使用;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在资金使用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千方百计地对下一级政府进行监督和检查,再加之多项工程和各项工程资金繁琐的来源结构和使用方式,使得整个林业建设资金使用的管理监督成本很高。

三、完善林业发展投融资机制对策

(一)积极采取措施,增加信贷资金投入。我国目前具有政府扶持性质的林业贷款资金,主要是林业治沙贴息贷款和国家开发银行发放的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项目贷款。尽管它们在林业建设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目前林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还有很大的差距。今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国家林业信贷资金投入政策与管理机制:(1)建立中长期低息商品林贷款体系。从商品林长期稳定的发展需求来看,我国应尽快建立中长期商品林低息贷款体系。对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林产品加工利用、林纸结合促进林纸业共同发展、竹藤花卉等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林业产业发展,也应当给予低息贷款支持;(2)加大林业政策性贷款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只有国家开发银行经营商品林基地等林业政策性贷款。由于该银行没有普遍设立基层经营机构,贷款项目的审批均由总行实施,因此国家开发银行承办的林业贷款项目很少,贷款数量与林业建设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十一五”期间,应继续设立林业政策性贷款,增加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等贷款机构,主要用于发展商品林和山区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建设;(3)稳定林业信贷资金财政贴息扶持政策。在林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应继续稳定林业治沙建设政策性和商业性贷款财政贴息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贴息资金经济杠杆作用,积极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各界自有资金投入林业建设;(4)由于林业建设项目周期长,前期投入较大,因此需要适当延长造林项目贷款期限,贷款期限灵活设置,林业长期贷款可以放宽到12~15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

(二)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目前,由于改革严重滞后,我国林业还没有建立起与市场经济机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林业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市场在林业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发挥,限制了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参与林业建设,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发展。加大对非公有制林业的政策扶持,是运用财政手段促进林业改革的重要方式,也是发挥财政政策宏观调控作用的内在需要。财政支持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关键在于为其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使其有充分的发展空间。商品林建设对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开放,各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对私有商品林,要切实保护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对公有商品林,要通过个人承包等形式引入民营机制,优化公有制的实现形式,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对于私人已取得林地使用权的,鼓励发展成私有林;私人尚未取得林地使用权的,也可将林地使用权承包、租赁、转让或无偿划拨给个人,鼓励发展私有林。

(三)改革现有的采伐限额制度。目前,我国实行了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森林采伐限额要一级一级地下达,我国林业法律法规对林木采伐的年龄、方式都有严格的规定,采伐林木还要受到国家森林采伐限额和木材生产计划的严格控制,个体私营造林者因此而得不到及时合理的经济回报。我国实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已有多年,事实上,采伐限额制度没有使森林资源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由于采伐管理办法和采伐限额不科学、不合理,需要继续对其进行深化改革。区别森林的不同属性、区别商品林的不同所有制性质,实行不同的采伐管理制度。对生态公益林(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进行严格管理,以发挥其生态功能、满足社会需求。其他生态公益林只能进行抚育和更新性质的采伐,具体采伐年龄、采伐方式由国家统一规定。商品林采伐应由蓄积控制转变为面积控制。

(四)积极培育活立木市场。要尽快完善森林资源流转机制。要在明晰产权、减轻税费负担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活立木市场。一是要制定活立木市场交易规则。要确定转让内容、转让范围和转让双方的必备资格,规范转让合同,明确转让森林的采伐申请和伐后更新要求及管理程序,以规范活立木交易活动;二是要制定和颁布活立木交易指导价格,消除活立木交易价格与实际价值的过大差异,促进平等交易;三是要制定活立木交易鼓励政策,降低交易成本。国家林业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有关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条例,以及相配套的规章制度,规范流转行为,保障林木所有者和非公有林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泰山风景管理委员会)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学勇.我国林业投融资对策的思考.中国林业经济,2007.3.

林长制的工作总结篇10

吉林市位于吉林省的中部偏东,属吉林省第二大城市。多年来,吉林市的农业发展状况一直比较平稳,为了更好的分析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潜力,预测其未来走向,现运用pest模型对吉林市农业发展环境进行分析。

(一)吉林市农业发展政策环境分析(political factor)

吉林市作为吉林省的第二大城市,在农业发展方面一直努力解读并落实着省政府出台的各项政策制度,如农业产业化政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产品加工政策、农业技术推广政策、农业生产补贴政策、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政策等,整体上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农业发展政策环境。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经济环境分析(economic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3%。其中,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252.4亿元,增长4.1%;实现第二产业增加值1279.9亿元,增长8.7%;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085.1亿元,增长8.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6087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合9984.8美元),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综合各项经济指标可知,吉林市的经济总量始终保持平稳增长,这对于吉林市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社会环境分析(social factor)

2013年,吉林市农村劳动力合计113.5万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288元,同比增长14.6%。按照吉林市目前学校的分布与师资的配给情况,农村人口接受教育的机会基本充足。但目前吉林市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多集中在初中水平,这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发展上限。吉林市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人文社会环境,农村建设稳中有序,农村劳动力的分布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意识和收入水平的提升也带来了其需求层次结构的改变。

(四)吉林市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分析(technical factor)

吉林省作为中国的农业大省在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行上确实具有不少可圈点之处,而吉林市在各类农业发展技术面前,保持了冷静和理性,选择性的验证并推行真正适合于自己的各项农业技术。如包括果树休眠期冬剪、花卉越冬、蔬菜病害无药剂防治等种植技术,水产动物疾病诊治、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管理等养殖技术,共计六类农业生产技术。总体而言,吉林市的农业发展技术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土肥、加工、植保六个方面,农业发展技术环境基本成熟。

二、吉林市农业发展现状介绍

(一)吉林市农业整体发展情况

2013年,吉林市整体耕地面积较上一年减少了12.7千公顷,年末实有耕地面积596.5千公顷。农作物的播种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方面,而粮食作物中的发展重点则是玉米。2013年,吉林市玉米的播种面积为471188公顷,总产量为3053374吨,每公顷产量为6480公斤。吉林市农业机械化程度良好,机耕面积达到592.4千公顷,同比上升0.9%。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按照当年价格计算为4620256万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为4477502万元。吉林市2007-2013年农林牧渔业产值如下图所示。

图1 2007-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分项产值

资料来源:吉林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2014)

由上图可知,吉林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2007-2010年间呈现出的是比较平稳的增长,而2011-2013年间则出现了较大幅的提升,平均增长率达到15.8%。

(二)吉林市农业产业化建设

农业产业化建设指的是产业链的构建与完善,农业产业链包括上游、中游、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农业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中游主要是指农产品的生产,下游指的是农业融资体系的建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

1.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上游环节。2013年,吉林市科技工作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城市。而其农业科技研发主要是依托于各大院校及农业科技类企业的实验资源。在农业技术的推广方面吉林市一直采用的是求稳策略,对于农业科技的研发、选择和推广长期保持着比较理性的态度。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会通过仔细的试验、示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应用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全过程。

2.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中游环节。农业(种植)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696880公顷,主要农作物产量为685.96万吨,农业产值为2467626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3.41%。2007-2013年吉林市农业产值总量一直呈现增长态势,但增长率的变化呈现出了“降-升-降”三个阶段。农业中间消耗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波动,但自2012年起,回归平稳。林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造林面积达到14363公顷,林业总产值为964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2.09%。2007-2013年吉林市林业的发展整体上呈现比较滞后的状态,中间消耗一直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牧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牧业产值为1730719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7.46%。多年来,吉林市一直比较重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两者产值达到农林牧渔总产值的90.87%。但吉林市牧业的中间消耗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其增加值难有明显突破。渔业生产方面,2013年吉林市水产品达到3.95万吨,渔业产值为139774万元,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3.03%。吉林市在渔业的发展方面由过去的依靠自然捕捞为主向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进行转变,但是吉林市渔业企业多以粗放养殖为主,尚未形成集约化的养殖规模。这使得吉林市渔业整体的发展跳动性很大,中间消耗的控制能力有待加强。

3.吉林市农业产业链下游环节。在农业企业发展方面,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企业的发展,扶植了大量高质量的农业品牌企业,如吉林市东福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吉林省万昌米业有限公司、吉林福源馆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舒兰市东昌米业责任有限公司等。吉林市农业企业的发展紧紧围绕地区农业发展特色,政府与企业高效融合,品牌效益已逐渐展现。在农业融资体系建设方面,吉林市鼓励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好的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调动金融业投资者的积极性,组建高质量小贷公司,丰富金融业态发展,农业融资体系也建立了较为明确的层次结构。虽然吉林市农业融资体系目前尚显稚嫩,但已经逐渐呈现出了理性的内部结构。

(三)吉林市产业结构实证分析

吉林市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农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调整。在此,运用区位商、结构相似系数等指标对吉林市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剖析。

1.吉林市农业各产业专业化程度。2013年吉林市区位商测算结果显示,农林牧渔区位商分别为:农业0.9655,林业0.5111,畜牧业1.0328,渔业2.0336,农林牧渔服务业1.4291。由此可见,吉林市农业各产业的专业化程度比较合理。但是,吉林市投入大量资源重点发展的农业(种植业)领域专业化程度略低于全省水平,林业领域的专业化水平更是与全省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吉林市的农业发展工业化和机械化运作水平虽然在近几年内已经有了不俗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吉林省整体而言仍然存在不可忽视的差距。而且,吉林市农业的发展主要是对自然资源的粗放式经营,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初级加工为主、规模小、产业链条短,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足。而且家庭农场的建设尚处起步阶段,仍未实现规模化,农民土地分散,不集中连片,一家一块的耕种模式,各家各户独自经营的模式还普遍存在。另外,吉林市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总体规模偏小,产品多数集中在粮食加工等初级加工范畴,产品档次不高,市场竞争和带动能力弱。

2.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趋同程度。不同地区间的农业产业结构可能会存在很大差异,也可能会很相似。这种差异性越大,表明地区分工水平越高,地区经济的互补性越强,区际关联越密切;相反,地区之间产业结构越相似,表明地域分工水平就越低,地区经济互补性越弱,区际联系越少。根据吉林市2013年各县区农业产业产值分布数据推算各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吉林市除丰满区外,其他各个县区农业结构相似系数均在0.7以上,趋同化程度较高。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已经揭示了分工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趋同,表明吉林市对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不合理现象。各县区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业、尚未完成农产品运输、经营等相关产业的建设,缺乏农特产品推广渠道。

表1 2013年吉林市各县区农业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地区 昌邑 龙潭 船营 丰满 高新 开发 中新 永吉 蛟河 桦甸 舒兰 磐石

昌邑 ―― 0.99 0.98 0.86 0.91 0.99 0.8 0.99 0.97 0.93 0.99 0.99

龙潭 ―― 0.98 0.83 0.93 0.99 0.83 0.99 0.98 0.95 0.99 0.98

船营 ―― 0.92 0.85 0.97 0.71 0.96 0.93 0.87 0.99 0.99

丰满 ―― 0.59 0.82 0.39 0.79 0.74 0.63 0.89 0.91

高新 ―― 0.94 0.97 0.96 0.97 0.99 0.89 0.86

开发 ―― 0.84 0.99 0.98 0.95 0.99 0.98

中新 ―― 0.87 0.90 0.95 0.76 0.73

永吉 ―― 0.99 0.97 0.98 0.97

蛟河 ―― 0.98 0.95 0.94

桦甸 ―― 0.90 0.89

舒兰 ―― 0.99

磐石 ――

三、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预测

自1986年起,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呈现平稳上升态势,现根据1986-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指数平滑法对吉林市农业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一)绘制时间序列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利用spss19.0软件绘制时间序列图。时间序列图显示,1986年至2013年吉林市农林牧渔业产值随时间逐步上升,变化并非完全线性的,而是略微有点凹形,所以在模型的选择上倾向于非线性趋势模型。

(二)模型选择

上文已指出,从时间序列图可以看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趋势走向呈现非线性状态。所以,在这里选择布朗三次指数平滑进行预测,布朗三次指数平滑是对二次指数平滑再进行一次平滑,适用于估计二次多项式参数。

(三)趋势预测

根据吉林市1986-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数据,利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预测。结果显示,指数平滑模型的拟合效果较为理想,序列的水平、趋势的平滑值为0.613,统计上显著。根据基础数据,按照模型与指数的推算公式,推算出吉林市2015年农业生产总值预测数值为5446796.937万元。

图2 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发展趋势

在排除非正常因素干扰的情况下,吉林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在2015年间仍会呈现比较平稳的增长态势。地区农业发展的重点必将转入产业链建设和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